因應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二級
相關防疫作為調整事項
一、 校園體溫監測:
每日落實量測體溫,進入校園全面配戴口罩,到校前在家量體溫,發燒或生病應請假不到校,遇有發燒(耳溫≧38˚C/額溫≧37.5˚C)或咳嗽、 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狀, 須戴妥口罩,有發燒、呼吸道症狀(排除過敏誘發因素)、味覺或嗅覺喪失、腹瀉等症狀身體不適,應立即戴上口罩,通報學務處(健康中心),並應予安置於單獨空間,聯絡家長帶回就醫休息,主動告知旅遊、接觸史、集會等活動軌跡。
二、 提升校園環境消毒頻率:
進入教室前請先正確洗手再進教室,每日加強班級環境的清潔,用1:100(當天泡製,以1份漂白水加99份的冷水)的稀釋漂白水/次氯酸鈉(500ppm),以拖把或抹布擦拭作用15分鐘以上,再以濕拖把或抹布擦拭清潔乾淨。加強常接觸之物品表面(如門把、桌面、電燈開關、或其他公共區域)進行清潔消毒,校區消毒每周五下課(班)實施。
三、 維持教室及各學習場域環境通風:
(1)室內使用冷氣的教室門可關閉,應於教室四個角落之窗戶各開啟 5 至 10 公分,以維持教室適度通風。
(2)如使用吊扇應設定為低速,如為搖頭扇,則應設定為定向且低速。
四、 餐廳用餐防疫:使用隔板設備避免口沫接觸,設備未完善前以2人1桌,維持場地清潔,餐廳內可維持社交距離可不用戴口罩,無法維持則強制戴口罩。
五、 保持社交距離(室內1.5公尺、室外1公尺):
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要戴口罩,上課上班的空間要固定座位,不要隨意更換座位,避免出入人群擁擠場所或醫療院所,及參加非必要的集會,。
六、 保持健康行為與習慣:
維持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,不共食、共飲或共用餐具,「重衛生、少群聚、要熟食」,培養運動習慣,接種疫苗,增強免疫保護力,傳染病不上身。
七、 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最新防疫訊息,以調整維護健康行為。
八、 隨身準備2個以上備用口罩,遵守咳嗽禮節與洗手衛生、以衛生紙包覆口鼻分泌物再丟入垃圾桶,不可隨地吐痰。
九、 居家隔離、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者,以及有發燒、呼吸道症狀、腹瀉、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,均不得參加活動或聚會。